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

我無帶手錶的習慣
臨番工作先發覺自己無手錶,爸爸即卡除咗自己隻錶比我
 -感動-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婆婆家住華富,依山面海,是出名的屋邨豪宅
屋邨樓下附近的海灣有一塊爛空地,本來是準備用來作機建設之用
但因為多年來都沒確定方案,令土地荒廢良久,花草都長出來了,
加上近海,就變得多人來了
十多年到現在,
空地變成嬉戲玩樂的地方,海堤亦變得多人釣魚
成了華富邨居民最常來往的一個地方之一
﹣﹣﹣﹣﹣﹣﹣﹣﹣﹣﹣﹣﹣﹣﹣﹣﹣﹣﹣﹣﹣﹣﹣
重點來了,
當地的議員觀察出這片空地對邨民的重要性變高
提出將空地優化做休憩設施
現在,茂盛的草地被推土機填走了,給欄杆圍起來
定著“閒人勿進”的牌面

想著,香港之內起的大部份的公園都太醜了
由其一定不是重點規劃
最討厭的是香港公園的那些膠軟塾地板石屎涼亭、石屎地、磚地、膠製仿木的坐椅
草地呢?一定是有拱圓的石屎圍繞著,
由於香港以內的所有公共休憩用地之內的草地都是不準市民躺下或進入
所以甚至加上膠製欄杆

作為一個公園,卻硬是要弄成一個石屎公園
對比外國的公園,一大片草地一小片樹林已經可以有很多樂趣
比起香港的更自然自在
近至日本,一個沙地保壘,基本的遷揪滑梯就可以了

安藤忠雄設計的兵庫縣立兒童館外圍的淺水池
雖然是簡單的梯形水池,但潛在的目的正中
就是極高的親子互動性,最後成了當地小學生的聚居地
但那些政府人就是不明白

何必一定要人做出來
一個可以令人自然放鬆的地方自然就是休閑的好地方
爛地還是草地、海堤還是海濱公園又有甚麼分別呢

好地地的一塊平民桃園,興建起香港政府所有謂的‘’公園‘’後
究竟會成為樂園還是甚麼呢?
﹣﹣﹣﹣﹣﹣﹣﹣﹣﹣﹣﹣﹣﹣﹣﹣﹣﹣﹣﹣﹣﹣﹣﹣﹣﹣﹣﹣﹣﹣﹣﹣﹣
簡單說,如果‘’那些年,‘電影海報的海邊後是一個港式公園而不是碼頭
還有那種,少年情懷的感覺嗎?
簡直土氣!!

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


試試找日到海邊睡覺,
又或者輕閉上眼
當眼皮張開的時候
你會發現世界是藍的
(認真mode)

Mies說Less is more,Robert Venturi說Less is a Bore,對我來說現代主義如果能連結上當時的時代脈絡,其嘗試解決回應社會變遷的意志與行動本身是More,但若是後世將其價值觀脫離社會脈絡將美感純粹化,那就是Bore,就像這棟被複製出來當作紀念的巴塞隆納館一樣,被放在這華麗城市的角落,只會更顯淒涼。


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3497&prev=3512&next=3494


這個人就的話有點難明,但又覺得通透的感覺,
看書見John Pawer-Sackler Crossing的應用簡單但很利害
但我乃認為美感純粹就很多方面來說同樣有很高的參考作用
(雖說我是停留在這階段


P.S 最後那句十分認同!

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

物質主意陷阱

近排買了一台新筆電,就想起一系列的配套設備想買,
電腦袋...無線滑鼠...新的無線上網器...再買新的電腦畫板...
錢錢錢錢....Perfect !
但諗下諗下,就好野想買!
發覺平時好地地既自已原來都有物質主體的一面
直指新電腦是物質主意陷阱的原凶.

突然想起02年我10歲多買既一本漫畫
依家都重keep住,因為其實太好睇,太有啟發性

 圖.文.出品人:亞邊個
書名:四格漫話
無錯係四格漫''畫'',
隔差唔多十年搵番依個人出泥
亞邊個,原名郭強,正職廣告
年多年淨係出過兩本漫畫(好似係
想起的原因係因為依板:

最後.....都係唔要
但係如果叫我本身就唔好買新電腦啦?
我諗我唔會囉!

電腦要買, 陷阱要中,
人,係要犯賤,
何況我,吹咩?

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其實,驚喜就在細節裡,不僅挑戰著藝術家的及設計師的創意思考過程
,也挑戰著你我的視野及思維。

設計英國   鄭育欣 著      

小記

十月四日到荃灣完劏房居民探訪後,體驗到香港的無形階級所做成的差異待遇,
相反地受訪者居民所表現出來的逆境自強令我佩服。但幾天後看到的這單新
聞令我意識到強顏歡笑只是訪者面前的姿態。為了活下去的路,堅強背後的辛
酸我們永遠不能同步的感受的到,
同樣是一名香港人,為甚麼生活要辛苦這麼多。想起那一天劏房居民,肥嬸嬸說
話流露出的活力以後,輕鬆起來的我反而感到一陣無力。

入秋,晚上風大了, 肥嬸嬸睡的著嗎?

蘋果新聞:悲情劏房少年不怨命劏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1106&sec_id=4104&art_id=15776090

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

 
 起,其實人o店解會中意依d咁刺激性既野嫁呢,玩之前就係咁嗌晒救命
但係又死要玩喎。玩到手震腳震出泥,但係會笑笑口咁。人都真係幾中意
挑戰人體極限,挑戰既同時所得到既刺激感又往往可以滿足到自已,好似好
有成功感。其實講真,感覺上我認為依種係一種自虐行為,但係同時又可以
 合法化既玩具,就好似玩 Bunjee jump ,這種越怕越要跳的心態,應該可以歸 
 類為一種人類潛在被虐的變態喜好,但係我地就好似慣見熟。                    

任何社會的認知上,第一時間通常對表面性的虐待視為一種問題。但係講  
真,奧地利亂倫案入面,過去的十年光陰,主角伊麗莎白真正受傷的心理影響
比起身生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差別。心理上的虐待往往只能夠發生之後先
知道,拍拖失戀,番學望住成績表做人,番工怕比老細鬧,社會上形形式式大小
事都係堆積成壓力的由來而做成的虐待。記得前陣係戲院到睇左套電影名
《3 idiots》,電影開始無幾耐就講話印度的自殺率比起疾病導致的死亡率要
  高出好多,可想而知都市病之首應該係壓力過重。                                     

   而重點在於,對待壓力做成的問題,挑戰人體極限就係一種方法。用虐待自已
   對抗受到的虐待,你話人類依種地球主生物係幾咁變態。                           

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Fantasy Vehicles Design

PS3,X Box ,PC games,電影畫面
Fantasy Vehicles design早已經不是少見的事
但是每見到新設計我都會研究一番
驚訝它的構造
同時也驚訝於設計師的突發奇想

精緻的Fantasy Vehicles design
包含了不少的原素,除了要配合環境要素,
結構,虛構的文化,時代科技,人民以及使用性都有一定的必要性
 無論是少少的生活品到交通上,戰鬥等都是這一種模式

試想想Avatar的設計,並不是純粹隨意
James Francis Cameron當時設計Pandora和人類
兩者就用了整整幾年的時間
擁有深厚古文化的Pandora星球內飛禽走獸
設計需要包括獸類的生活模式,食物縺,習性
每樣要素都不可缺少,再加上星球生態的配合
縺性與其他設計共生 ,與反派之間的對比性

才成為現在電影可見到的.162分鐘

其實心想,50年後,恐怕這些Fantasy design早已經成為"過去"了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On Your Mark -CHAGE and ASK(チャゲ アンド アスカ

 
有人記得這個Music Video嗎-?

濃縮的五十年.五味紛陳

















那個年頭,穿的是四色的衣服,用的是糧票,
讀的是毛語錄,手拿的是紅寶書,
說的必然是毛主席.

<<五味紛陳>>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展覽,
展出了近300件50年代至80年代的日用品去瞭解國家自建至改革開放的生活變遷,
每每被忽略的物品經歷過年代變遷風吹雨打,即使是尋常物品都變得有故事性,
290多件物品,290多個故事,五味紛陳.

大煉鋼運動令中國的生活環境變得更為緊迫
樸素的生活迫使他們學會、研究、精通"實用",無論是碗崩、衣服破了,都是補到用不到為肯.
娛樂消遣都十分簡單,唱唱歌看看戲,假日影三元一張的家庭照已經滿足了.

展覽中最有記憶的莫過如這兩件物品:
假領子,物資短缺年代的日子做就出來的特色文化
剪材成穿掛在上胸的衣服,配以外套效果更佳.
"大哥大",身份的象徵,棟上枱面上就成為全場焦點
比起橋車還要利害 .
中華民族對體面的執著,就是如此深.

到了80年代,香港衣食住行都比內地好點,由製造業發展到90年代後期
成為國際金融都市已經遠遠拋棄內地,但生活好過後,人就變質了
理想多,慾望更多,人們都是買金買銀,變得世利
不過七年股市爆破、金融風暴過後,由如跌進谷底
比起望著股價大起大落,那平實的生活可能過的還要開心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Tree House































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 99年的Tarzan (泰山)
令我小時候總希望有一間樹屋,一個屬於自已的小地方
意不在要大,而是追求一種舒適的私人空間
就像一個秘密基地!

偶然在書店翻開Pete Nelson "New Treehouses of the World" 的其中一頁
樹屋掛在老樹的頂端,鳥瞰整個樹林,這種與大自然超然的融洽性盡顯樸素美
但樹屋的結構卻一點都不簡單
同時將時尚融入樹屋的設計,摩登得來卻非華而不實
這本書多達35個具創新性的樹屋設計,並分佈在世界不同地方
揭示新的樹屋是如何設計,建造每個新的慨念都源自設計師對大自然森林的感覺
同時這種連繫令人興奮!



Photo: Pete Nelson / "New Treehouses of the World"
http://www.treehouseworkshop.com/index.html